显示标签为“操作系统”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操作系统”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找回“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

电脑很长一段时间不正常了.打开硬盘分区时.出现的不是打来.而是自动运行.

知道是中了标.但用360安全卫士杀了还是会有.

而且这个病毒还会感染EXE文件.感染U盘自动运行.

总想调出系统隐藏文件来奸灭它.却发现自己电脑里那项根本没有..在网上查到这篇文章后

才知道这是那丫病毒 引起的.

发现文件夹选项里的“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推荐)”变成了“显示系统文件夹目录”,在别的计算机上可以看到的系统根目录下的autorun.inf文件,我计算机上竟然看不到……

找回“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推荐)”

不说废话,找阿找的终于让我在注册表里找到了: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Folder\SuperHidden里的type选项的键值应该是 “checkbox”,而不是“raid... ”收工……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A、找到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 \Advanced\Folder\Hidden\SHOWALL分支,在右边的窗口中双击Checked键值项,该键值应为1.如果值不为1,改为1即 可。


如果你设置仍起不了作用,那么接下来看。
有些木马把自己的属性设置成隐藏、系统属性,并且把注册表中“文件夹选项中的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项和“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选项删除,致使通过procexp可以在进程中看到,但去文件所在目录又找不到源文件,无法进行删除。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下面内容存储成ShowALl.reg文件,双击该文件导入注册表即可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Folder\Hidden\NOHIDDEN]
"RegPath"="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
"Text"="@shell32.dll,-30501"
"Type"="radio"
"Checked"=dword:00000002
"Name"="Hidden"
"Default"=dword:00000002
"HKeyRoot"=dword:80000001
"HelpID"="shell.hlp#51104"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Folder\Hidden\SHOWALL]
"RegPath"="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
"Text"="@shell32.dll,-30500"
"Type"="radio"
"Checked"=dword:00000001
"Name"="Hidden"
"Default"=dword:00000002
"HKeyRoot"=dword:80000001
"HelpID"="shell.hlp#51105"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Folder\SuperHidden]
"Type"="checkbox"
"Text"="@shell32.dll,-30508"
"WarningIfNotDefault"="@shell32.dll,-28964"
"HKeyRoot"=dword:80000001
"RegPath"="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
"Name"="ShowSuperHidden"
"Checked"=dword:00000000
"Unchecked"=dword:00000001
"Default"=dword:00000000
"HelpID"="shell.hlp#51103"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Folder\SuperHidden\Policy]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Folder\SuperHidden\Policy\DontShowSuperHidden]
@=""


具体操作方法:
1)通过记事本新建一个文件
2)将以上内容复制到新建的记事本文件中
3)通过记事本文件菜单另存为show.reg
4)双击存储的showall.reg文件,点击弹出的对话框是按钮即可。

注意:以上方法对win2000和XP有效

B、HKEY_LOCAL_MACHINE | Software |Microsoft | windows | CurrentVersion | explorer | Advanced | Folder | Hidden | SHOWALL,将Checked键值修改为1

但可能依然没有用,隐藏文件还是没有显示,这是因为病毒在修改注册表达到隐藏文件目的之后,把本来有效的DWORD值Checked删除掉,新建了一个无效的字符串值Checked,并且把键值改为0!

方法:删除此Checked键值,单击右键 新建Dword值,命名为Checked,然后修改它的键值为1,这样就可以选择“显示所有隐藏文件”和“显示系统文件”。

让你的操作系统比重装还爽

不重装,不还原,不优化,让你的系统比重装还爽。随着操作系统安装的时间越来越长,应用软件 安装的越来越多,以及一些不正当的设置,将导致Windows系统越来越慢,一旦我们忍受不了系统的龟速时,唯一的救星便是重新安装操作系统。但真的只有 这样了吗?其实我们忘记了Windows中的另一个救星——账户。

  账户,原本是Windows为多人使用同一台机器而开设的功能,不同的账户有不同的配置 文件,不同的账户进入系统后所加载的服务和应用程序也是不一样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为计算机设置多个账户的人很少,这里,我们所要应用就是这一点。当我们 的系统变得很慢时,先不要急着重装系统,不凡按如下步骤试试:(这里我以Windows XP为例,其它版本设置基本相同)

  1.依次点击“开始”→“控制面板”→“用户账户”打开“用户账户”对话框。

  2.点击“创建一个新账户”,在新出现的界面中输入新账户的名称,然后点击“下一步”

  3.在新出现的界面中选择账户类型,选择-计算机管理员,然后单击“创建账户”

  4.重新启动计算机,用刚刚创建的账户登陆机器,是不是感觉系统和之前的相比简直就是一 次大提速

  为了不改变使用习惯,我们可以将以前的“桌面”和“快速启动栏”拷到现在的用户下,具体对应路径如下:

  1:桌面 —— 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桌面

  2:快速启动栏 —— 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Quick Launch

  当系统中只有一个Administrator账户时,在选择账户类型时,“受限”类型将为不可选,因为Windows要求如果有多个账户的话,除了Administrator账户之外最少有一个为“计算机管理员”类型的账户。

  一切就绪之后,就可以就那个“龟速账户”给删了。

操作系统知识疑难解答

重点: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

  难点:进程的概念及状态转换

  重要性:操作系统不仅充分发挥硬件效率,也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

  主要内容:操作系统的内核、进程、线程概念;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汉字处理,多媒体处理,人机界面;网络操作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配置

  操作系统知识疑难解答:

  1. 进程和程序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程序是静态概念,本身可以作为一种软件资源保存;而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是动态概念,它有一定的生命期,是动态地产生和消亡的。

  2)进程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单位,能与其他进程并发执行,进程是作为自愿申请和调度单位存在的;而通常的程序段不能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单位。

  3)程序与进程无一一对应关系,一方面一个程序可由多个进程共用;另一方面,一个进程在活动中又可顺序地执行若干个程序。

  2. 试说明管程和进程的异同点

  答:1)二者都定义了数据结构。进程定义的是私有数据结构PCB,管程定义的是公共数据结构,如消息队列。

  2)二者都在各自的数据结构上进行有意义的操作。进程是由顺序程序执行有关操作。管程主要是进行同步操作和初启操作。

  3)二者设置的目的不同。进程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系统的并发性而设置的,管程是为了解决进程的公共变量,为了解决共享资源的互斥使用问题而设置的。

  4)进程通过调用管程中的过程对共享变量实行操作。此时,该过程就如通常的子程序一样被调用而处于被动工作方式,因此,称管程为被动成分。与此想对应的进程则处于主动工作方式而被称为主动成分。

  5)由于进程是主动成为,故进程之间能并发执行,然而管程是被动成分,管程和调用它的进程不能并发执行。

  6)进程可由“创建”而诞生,由“撤销”而消亡,有生命期,管程是操作系统中的固有成分,无需进程创建,也不能为进程所撤销,只能被进程调用。

  3. 有一个仓库可以存放A,B两种物品,每次只能存入一件物品(A或B),存储空间充分大,只是要求:-n答:设置三个信号量,初值分别为:S0=1;SA=m-1;SB=n-1. SA表示A可存入件数,SB表示B可存入件数。

  物品A入库过程:

  ……

  P(SA)

  P(S0)

  存入A

  V(S0)

  V(SB)

  ……

  物品B入库过程:

  ……

  P(SB)

  P(S0)

  存入B

  V(S0)

  V(SA)

  ……

  4. 设有8页逻辑地址空间,每页有1024字,它们被映射到32块的物理存取区中,试问:

  1) 逻辑地址应占多少位?

  2) 物理地址应占多少位?

  答:1)逻辑地址占log2(1024*8)=13位 (页号加页内偏移)

  2)物理地址占log2(1024*32)=15位 (物理块地址加页内偏移)

电脑专家——操作系统知识详解(七)作业与作业管理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是使网络上各计算机能方便、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的软件和通信协议的集合。

1.网络操作系统的特征:

1)网络OS允许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安装和使用,能够支持各种的网络协议和网络服务。

2)提供必要的网络连接支持,能够连接两个不同的网络。

3)提供多用户协同工作的支持,具有多种网络设置,管理的工具软件,能够方便的完成网络的管理。

4)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够进行系统安全性保护和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控制。

2. 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

1Microsoft Windows NT4.0/2000/2003

微软公司的这三种网络操作系统主要面向应用处理领域,特别适合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目前在数据库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信息服务器等等应用场合上广泛使用。由于它们和微软的Windows98/2000/XP一脉相承加上操作方便,安全性可靠性也不断增强,所以这三种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2UNIX

历史上UNIX是大型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不二选择。UNIX在本质上可以有效的支持多任务和多用户工作,适合在RISC等高性能平台上运行。由于UNIX提供了最完善的TCP/IP协议支持,为人称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目前英特网中较大型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清一色都是UNIX。现在风头正劲的Linux就是UNIX的一种,UNIX的生命力仍旧十分的强劲。

3Novell Netware

Novell Netware的文件服务与目录服务功能相当出色,所以在Novell公司推出Netware 3.XX版本以后,就占领了大部分以文件服务和打印服务为主的服务器市场。但由于微软公司的NT系列的性能不断增强,现在Novell Netware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3.网络操作系统的分类:

1)集中模式

2)客户/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服务器--用于提供数据和服务的计算机。

客户机--向服务器请求和数据的计算机。

处理过程:工作站发送请求包服务器接收请求包;服务器完成处理回送响应包客户接收响应包。

3)对等模式(PTP-peer to peer

各站点是对等的,不分主从。每个站点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嵌入式操作系统

在各种设备、装置或系统中,完成特定功能的软硬件系统称为嵌入式系统。在嵌入式系统中的操作系统,称为嵌入式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运行在嵌入式智能芯片环境中,对整个智能芯片以及它所操作、控制的各种部件装置等等资源进行统一协调、调度、指挥和控制的系统软件。

嵌入式操作系统占有资源少、易于连接。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性是完成某一项或有限项功能;它不是通用型的,在性能和实时性方面有严格的限制。

嵌入式操作系统系统功能可针对需求进行裁剪、调整和生成以便满足最终产品的设计要求。

嵌入式系统本身不具备自举开发能力,即使设计完成以后用户通常也是不能对其中的程序功能进行修改的,必须有一套开发工具和环境才能进行开发。

当前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有:Windos CE pSOSPalm OSuCLinux

电脑专家——操作系统知识详解(六)作业与作业管理

与作业有关的几个概念

l作业(Job):是让计算机完成的一件事或任务,可大可小,可多可少。一个作业实体由用户程序、数据及作业控制信息3个部分组成:程序部分表明了用户所要完成的功能;数据部分表明程序运行时的基础;作业控制信息(作业说明书)部分则表明用户对作业的控制意图,包括作业基本情况、作业控制、作业资源要求的描述;它体现用户的控制意图。如:预计运行时间、要求的资源情况、执行优先级等。
l作业步(Job steps) :作业顺序执行的工作单元。
l作业流(Job Stream) :作业步的控制流程。
l作业类别:有终端交互作业、批处理作业。
l作业管理的基本功能是:1.作业调度 2.作业控制。
l作业控制:作业控制就是用户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作业控制语言JCL或作业控制命令,来组织控制用户作业的运行。作业控制方式有:
1)脱机作业控制:就是用户先用系统提供的作业控制语言或控制命令,把要求系统进行的工作,包括发生故障时的处理方法写成作业说明书,随同源程序和数据一齐交给计算机系统。
2)联机作业控制: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控制作业的运行。

作业状态及转换

一个作业进入计算机系统后,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相应的状态,它们分别是;提交,后备, 执行, 完成。

(1) 提交——作业由用户手中经输入设备进入输入井的过程;

(2) 后备——一个作业处于随时等待作业调度程序调度的状态;

(3) 执行——一个作业从后备状态被选中,给它分配资源,它就进入了执行状态;

(4) 完成——当一个作业正常结束或异常终止,该作业进入完成状态。

作业控制块(JCB)和作业后备队列

作业控制块(JCB)是记录与该作业有关的各种信息的登记表。为了管理和调度作业,系统为每个作业设置了一个作业控制块(JCB)。它记录该作业的有关信息。是作业在系统中存在的唯一标志。包括用户名、作业名和状态标志等信息。
为了对已经接纳的作业进行管理,系统将把每个作业的JCB链接成队列,形成后备作业队列,当需要调度作业进入主存运行时,作业调度程序就扫描此队列,从中选出合适者,把它的作业控制块摘下来,插入到运行作业队列中。
作业调度
所谓作业调度(又称高级调度或宏观调度),就是按某种算法从处于后备状态的作业选择一个作业装入主存开始执行,完成这种功能的程序称为作业调度程序。
1.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调度算法
(1)选择的调度算法应与系统的整个设计目标一致
(2)注意系统资源的均衡使用,使“I/O繁忙”的作业和“CPU繁忙”的作业搭配起来执行
(3)平衡系统和用户的要求。
2.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FCFS)
作业平均周转时间=å(作业完成时刻i-作业提交时刻i)/n个作业
(2)短作业优先
在作业内容参差很不均衡时有合理性
(3)“响应比”高的优先
“响应(系数)比”:作业响应时间(等待和运行)/作业运行时间
(4)定时轮转法(按时间片):适合作业不定的情况
(5)优先级调度法:急事先办的原则
(6)均衡调度法
3.作业调度算法性能的衡量指标
1)周转时间:从作业提交到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业等待进入内存+在就绪队列中等待+在CPU上运行+完成I/O操作)
作业的周转时间Ti:Ti=tci-tsi (tsi-作业提交时间; tci-作业完成时间)
设:系统中有n 个作业,则平均周转时间T为:
      
(i =1,2….n)
利用平均周转时间可衡量不同调度算法对相同作业流的调度性能。
2)带权周转时间W:能够合理反映作业长短差别的指标。
      W=T/R (R-实际运行时间)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利用平均带权周转时间可比较某种调度算法对不相同作业流的调度性能。
用户与操作系统间的接口
1.用户接口
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那么用户是如何使用操作系统的呢?换句话说,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是什么呢?
操作系统为了提供有效的服务,它必须支持与其用户(使用计算机来运行其应用程序的人)的通信。这个通信包括双向的信息传输:用户请求系统得到特 定的服务,而系统把服务的结果提供给用户。这种通信可以是直接的,例如,通过交互式终端上打入和显示的对话方式来实现。它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在批处理 方式下通过提交的作业或程序来实现与系统的通信。操作系统中负责管理这种通信的部分称为用户接口。
用户接口通常是以命令或系统调用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前者是作业控制一级的接口,提供给用户在键盘终端上使用,称为命令接口;后者是程序一级的接口,提供用户在编程时调用,称为程序接口
命令接口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联机用户接口和脱机用户接口:
1)联机命令接口:也称交互式命令接口。该接口是为联机用户提供的,它由一组键盘操作命令(终端处理程序)及命令解释程序(命令处理程序)所组成;
2)脱机用户接口:脱机用户接口是为批处理作业的用户提供的,故也称为批处理用户接口。它是由一组作业控制语言JCL所组成。
程序级接口是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系统调用是指系统为用户程序调用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子程序。
2.用户界面的发展:
第一代用户界面: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在一维空间(命令行界面);
第二代用户界面:图形界面在二维空间(图形界面);
第三代用户界面:虚拟现实在三维空间(虚拟现实的界面元素)。

电脑专家——操作系统知识详解(五)文件管理

文件与文件系统

1.文件

具有标识符(文件名)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

2.文件系统

所谓文件系统,就是操作系统中实现文件统一管理的一组软件、被管理的文件以及为实施文件管理所需要的一些数据结构的总称(是操作系统中负责存取和管理文件信息的机构)。

从系统角度来看,文件系统是对文件存储器的存储空间进行组织,分配和回收,负责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

从用户角度来看,文件系统主要是实现"按名取存",文件系统的用户只要知道所需文件的文件名,就可存取文件中的信息,而无需知道这些文件究竟存放在什么地方。

文件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应具有下述功能:

①统一管理文件存储空间(即外存),实施存储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②确定文件信息的存放位置及存放形式。

③实现文件从名字空间到外存地址空间的映射,即实现文件的按名存取。

④有效实现对文件的各种控制操作(如建立、撤销、打开、关闭文件等)和存取操作(如读、写、修改、复制、转储等)

⑤实现文件信息的共享,并且提供可靠的文件保密和保护措施。

3. 文件的类型

1)按文件性质与用途分:系统文件、库文件、用户文件

2)按操作保护分:只读文件、可读可写文件、可执行文件

3)按使用情况分:临时文件、永久文件、档案文件

4)按用户观点分: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殊文件

5)按存取的物理结构分:顺序(连续)文件、链接文件、索引文件

6)按文件的逻辑存储结构分:有结构的记录式文件、无结构的流式文件

7)按文件中的数据形式分:源文件、目标文件

文件的结构和组织

1.文件的逻辑结构

文件的逻辑结构是指文件的外部组织形式,即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用户以这种形式存取、检索和加工有关信息。文件的逻辑结构可分为两类:

1)有结构的文件

有结构的文件是指由若干个相关的记录构成的文件,又称记录式文件。

在文件中的记录一般有着相同或不同数目的数据项,按记录的长度,记录式文件可分为两类:

(1)等长记录文件:它指文件中所有记录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2)变长记录文件:它指文件中各记录的长度不相同.

2)无结构文件

无结构文件又称流式文件,组成流式文件的基本信息单位是字节或字,其长度是文件中所含字节的数目,如大量的源程序,库函数等采用的就是流式结构。UNIX系统采用的是流式文件结构。

2.文件的物理结构

又称文件的存储结构,是指文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组织形式,是与存储介质的存储性能有关;

1)连续结构:一个逻辑文件的信息存放在外存的一片连续编号的物理块中的结构称为连续结构,或称连续文件。存放在磁带上的文件一般采用连续结构。

2)链接结构:使用非连续的物理块来存放信息,物理块之间没有物理块号的顺序,其中每个物理块中有一个指针,指向下一个连接的物理块,从而使存放该文件的物理块链接成一个串联队列,文件的最后一个物理块的指针标记为空"",表示文件至本块结束。

3)索引结构:将逻辑文 件顺序的划分成长度与物理存储块长度相同的逻辑块,并为每个文件分别建立逻辑块号与物理块号的对照表,这种表称为索引表。在很多情况下,有的文件很大,文 件的索引表也就较大。如果索引表的大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必须象处理其它文件一样处理索引表的存放方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是采用间 接索引(多重索引)。

4Hash文件:Hash文件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直接文件。它利用Hash函数(或称散列函数)将记录键值转换为相应记录在目录表中的索引,即表项位置。通常,把Hash函数作为标准数存于系统中,以供对文件存取时调用。因为散列函数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选择好的散列函数和冲突处理方法是散列文件的关键。

5UNIX文件系统的索引结构:UNIX文件系统采用三级索引结构,文件系统中innode是基本的构件,它表示文件系统树型结构的结点。UNIX有直接、一级间接、二级间接和三级间接四种寻址方式。

文件目录

文件系统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按名存取。文件控制块FCB是系统为管理文件而设置的一个数据结构。FCB是文件存在的标志,它记录了系统管理文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1.文件控制块FCB的组成

文件控制块FCB包含以下3类信息:基本信息类、存取控制信息类和使用信息类。

2. 目录结构

文件目录的组织与管理是文件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大多数操作系统如UNIXDOS等都采用多级目录结构,又称树型目录结构。常见的目录结构有:

1)单级目录结构

最简单的目录结构是在整个文件系统中只建立一张目录表,每个文件占一个表目,这称为单级目录。单级目录结构简单,能实现目录管理的基本功能--按名存取,但存在查找速度慢,不允许重名和不便于实现文件共享等缺点,因此它只适用于单用户环境。

2)二级目录结构

把系统中的目录分成二级,这二级目录分别是主目录和用户文件目录。

主目录由用户名和用户文件目录首地址组成;用户文件目录由用户文件的所有目录组成。

若一个新用户要建立一个文件,系统在主目录中为其开辟一项,并为其分配一个存放用户文件目录的存储空间,同时要为新建立的文 件在用户文件目录分配一个目录项,分配文件存储空间,然后把用户名和用户文件目录首地址填放到主目录中,将文件的有关信息填到用户文件目录项中。若一个老 用户要建立一个文件,在对应的空的用户文件目录项中填入相应的内容即可。

用户要访问一个文件:先根据用户名在主目录中找到用户文件目录的首地址,然后再去查用户文件的目录项即可找到要访问的文件。

二级目录结构的优点有:

1)搜索文件的时间变短;

2)较好地解决了重名问题:在二级目录结构中,搜索文件时需给出对应的用户名和文件名,即区别文件除了文件名以外还有用户名,由于用户名不同,因此即使不同的用户使用的文件名相同,也不会造成混乱。

二级目录结构的缺点是缺乏灵活性,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中的多层次关系。

3)多级目录结构

在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常采用多级目录结构,MS-DOSUNIX等 操作系统都采用多级目录结构。这种目录结构象一棵倒置的有根树,该树根向下,每一个节点是一个目录,最末一个结点是文件,在多级目录中要访问一个文件时, 必须指出文件所在的路径名,路径名从根目录开始到该文件的通路上所有各级目录名拼起来得到,各目录名之间与文件名之间可用分隔符隔开。在MS-DOS中分隔符为"\",在UNIX中分隔符为"/"。例如访问命令文件man的路径名为/usr/lib/man,这也称为文件全名。

多级目很好地解决了录重名问题:在多级目录中存取一个文件需要用文件全名,这就允许用户在自己的目录中使用与其它用户文件相同的文件名,由于各用户使用不同的目录,虽二者使用了相同的文件名,但它们的文件全名仍不相同,这就解决了重名问题。

一般情形下文件目录项包括以下信息:(1)文件名:文件的标识符。(2)文件的逻辑结构;(3)文件在辅存上的物理位置;(4)文件建立修改日期及时间;(5)文件的类型;(6)存取控制信息:指明用户对文件的存取权限。

文件的存取方法和存储空间管理

1.文件的存取方法
文件的存取方法是指读写文件存储器上的一个物理块的方法。有:
1)顺序存取:它严格按照文件信息单位排列的顺序依次存取,后一次存取总是在前一次存取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不必给出具体的存取位置。
2)随机存取:又称直接存取,在存取时必须先确定进行存取时的起始位置(如记录号,字符序号等)。
在对实际的设备上的文件进行存取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磁带一般只采用顺序存取方式,磁盘,磁鼓既可采用顺序存取也可采用随机存取方式。
2.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
只有有效合理的进行外存空间的管理,才能保证多用户共享外存和快速地实现文件的按名存取。常用的管理方法有:
1)空闲块表
文件系统建立一张空闲块表,该表记录了全部空闲的物理块:包括首空闲块号和空闲块个数。空闲块表方式特别适合于文件物理结构为顺序结构的文件系统。
优点:当有少量的空闲区时有好的效果,适用于连续文件的存储分配及回收。
缺点:(1)增加了目录的大小;
(2)增加了目录管理的复杂性。
2)位示图法
基本思想是利用一串二进制位(bit)的值来反映磁盘空间的分配使用情况。每一个磁盘物理块对应一个二进制位,如果物理块为空闲,则相应的二进制位为0;如果物理块已分配,则相应的二进位为1。
优点:占用空间少,位示图几乎可以全部进入内存。
缺点:分配时需顺序扫描空闲区,且物理块号并未在图中直接反映出来,需要进一步计算。
3)空闲块链表
系统将所有的空闲物理块连成一个链,用一个指针(空闲块首指针)指向第一个空闲块,然后每个空闲块含有指向下一个空闲块的指针,最后一块的指针为空,表示链尾。
优点:简单
缺点:工作效率低,因为在空闲块链上增加或移动空闲块时需要做许多I/O操作。
4)成组链接法
在UNIX系统中,将空闲块分成若干组,每100个空闲块为一组,每组的第一个空闲块登记了下一组空闲块的物理块号和空闲块总数。如果一个组的第一个空闲块号为零,则意味着该组是最后一组,即无下一个空闲块。
文件的使用

对文件的操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件自身的操作;另一类是对文件中记录的操作。

1.对文件的操作

1)创建文件:系统要为文件分配一个目录项及存放新文件的外存空间,并在目录项中记录文件的有关信息,如文件名,物理地址等。

2)删除文件:系统根据用户给出的路径名,找到对应的文件,并回收该文件占用的全部资源,且将其目录项置空。

3)打开文件:用户想访问一个文件时,必须向系统提出打开文件的请求,并给出文件的路径名,操作类型等信息,系统则把其相应目录拷入内存.文件打开后才能对文件进行操作。

4)读文件:系统根据用户指定的路径名,将文件读入到内存指定的地址中。

5)写文件:系统根据用户指定的路径名,将内存中的数据信息写入到相应文件中。

6)关闭文件:文件不使用时,可申请系统将指定的文件关闭,系统则把其相应内存目录信息删除.文件关闭后只有再打开才能对其进行操作。

2.对记录的操作

1)读操作:将文件中的一条或多条记录读入到进程中。

2)写操作:进程将其输出的数据项写入到文件的一条记录或多条记录中。

3)查找:检索文件,在其中查找一条或多条满足条件的记录.

4)修改:检索文件,在其中找到一条满足条件的记录后,对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进行修改,修改完毕后再将记录写回到文件中。

5)插入:将一个新记录插入到文件的某记录之前或之后。

6)删除:从文件中删除一个满足条件的记录。

文件的共享和保护

1.文件的共享
文件的共享是指一个文件可以允许多个用户共同使用。文件的共享有很多方法。其中常用的有链接法。
2.文件的保护
由于文件实现了共享,文件的安全性就遭到了威胁,因此必须对文件进行保护。
文件保护:文件不得被未经文件主授权的任何用户存取,对于授权用户也只能在允许的存取权限内使用文件。对文件进行保护,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1)存取控制矩阵
整个系统一个表,是一个二维矩阵B[i,j]。其中,行代表系统中的全部用户,用i(1,2,……N)表示;列表示系统中的全部文件,用j(1,2,……M)表示。如系统允许用户i访问文件j,则B[i,j]=1,否则B[i,j]=0。
优点:简单,一目了然.
缺点:在实际的应用中有很多问题,如在系统中有很多用户和很多文件,矩阵就很大,将占据很大的存储空间。另外,B[i,j]值1或0表示的是文件j是否允许用户i访问,不能表示用户对文件的访问类型,是只读还是只写等都不能反映出来。所以存取控制矩阵是一种不完善的措施。
2)存取控制表
一个文件一个表。按用户对文件的访问权力对用户进行分类,通常分以下几类:
(1)文件主:一般情况下,它是文件的创建者;
(2)指定的用户:由文件主指定的允许使用此文件的用户;
(3)同组用户:与文件主属于某一特定项目的成员,同组用户与此文件是有关的;
(4)其他用户:上述之外的用户。
用存取控制表对文件保护时,需要做:
(1)将所有对某一文件有存取要求的用户按某种关系或工程项目的类别分成若干组,
(2)另外的用户归入其他用户类,
(3)规定每一组用户的存取权限。
所有用户组的存取权限的集合就是该文件的存取控制表。常见的文件的存取权限一般有以下几种:
(1)E:只执行;(2)R:只读;(3)W:只写;(4)B:只在文件尾写;(5)D:删除。
3)口令
一个文件一个。用户为自己的每个文件规定一个口令,并附在用户文件目录中。凡请求该文件的用户必须先提供口令,只有当提供的口令与目录中的口令一致才允许用户存取该文件。当文件主允许其他用户使用他的文件时,必须将口令告诉其他用户。
优点:简便,节省空间。
缺点:(1)可靠性差.口令易被窃取.。
(2)存取控制不易改变。
(3)保护级别少:只有允许和不允许两种。对于允许,没有指明只读,只写等权限.。
4)密码
对文件进行保护的另一项措施是密码技术。一般一个文件对应一个密码。一个简单的做法是:
(1)编码:当用户建立一个文件时,利用一个代码键来启动一个随机数发生器,产生一系列随机数,由文件系统将这些相继的随机数依次加到文件的字节上去;
(2)译码:使用相同的代码键启动随机数发生器,从存入的文件中依次减去所得到随机数,文件就还原了。
在此种措施下,代码键不存入系统。只有当用户存取文件时,才需将代码键送入系统。文件主只将代码键告诉允许访问该文件的用户,而系统程序员是不知道的。
优点:保密性强,节省存储空间。
缺点:必须花费大量的编码和译码时间,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开销。
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1.系统的安全

系统的安全涉及二类不同的问题,一类涉及到技术、管理、法律、道德和政治等问题。另一类涉及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一般从四个级别对文件进行安全性管理:

1)系统级:用户需注册登记、并配有口令。每次使用系统时,都需要进行登录、输入口令,方能进入系统。

2)用户级:系统对用户分类并限定各类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访问权限。

3)目录级:系统对目录的操作权限作限定。如读、写等。

4)文件级:系统设置文件属性来控制用户对文件的访问。如只渎、执行、共享等。

2.文件系统的可靠性

比起计算机 的损坏,文件系统的破坏往往要糟糕得多。如果计算机的文件系统被破坏了,恢复所有信息将是一件困难而又费时的工作,有些时候,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对于那些 程序、文档、客户文件、税收记录、数据库、市场计划或者是其他数据丢失的用户来说,这不啻为一次大的灾难。尽管文件系统无法防止设备和媒体的物理损坏,但 它至少应能保护信息。可采取的方法有备份、记日志、文件系统的一致检查等。

电脑专家——操作系统知识详解(四)设备管理

外部设备分类

1)按系统和用户分:系统设备、用户设备

2)按输入输出传送方式分(UNIXLinux操作系统):字符型设备、块设备

3)按资源特点分:独享设备、共享设备、虚拟设备

4)按设备硬件物理特性分:顺序存取设备、直接存取设备

5)按设备使用分:物理设备、逻辑设备、伪设备

6)按数据组织分:块设备、字符设备

7)按数据传输率分:低速设备、中速设备、高速设备

设备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设备管理的目标:

1)按用户需求提出的要求接入外部设备,系统按一定算法分配和管理控制,而用户不必关心设备的实际地址和控制指令;

2)尽量提高输入输出设备的利用率,例如发挥主机与外设以及外设与外设之间的真正并行工作能力。主要利用的技术有:中断技术、DMA技术、通道技术、缓冲技术。

设备管理的任务:

1)动态掌握并记录设备的状态

2)分配设备和释放

3)对输入输出缓冲区进行管理

4)控制和实现真正的输入输出操作

5)提供设备使用的用户接口

6)在一些较大系统中实现虚拟设备技术

通道

通道(channel):计算机系统中能够独立完成输入输出操作的硬件装置,也称为“输入输出处理机”。
虽然在CPU与I/O设备之间增加了设备控制器,但CPU的负担仍很重。为此,在CPU和设备控制器之间又增设了I/O通道。其目的是使一些原来由CPU处理的I/O任务转由通道来承担,从而把CPU从繁杂的I/O任务中解脱出来。
CPU并不直接操作外围设备,他连接通道(I/O处理机),通道连接设备控制器,设备控制器连接设备。CPU只需把“I/O"设备启动,并给出相关的操作要求。然后就由通道来处理输入输出事宜,做完后报告CPU。
根据信息交换方式的不同,可把通道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字节多路通道(Byte Multiplexor Channal)
数组选择通道(Block Selector Channal)
数组多路通道(Block Multiplexor Channal)
中断技术
中断(Interrupt)是指计算机在执行期间,系统内发生非寻常的或非预期的急需处理事件,使得CPU暂时中断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而转去执行响应的事件处理程序。待处理完毕后又返回原来中断处继续执行或调度新的程序执行的过程。中断一般可分成软件中断和硬件中断。
中断方式(interrupt)被用来控制外围设备和内存与CPU之间的数据传送。这种方式要求CPU与设备(或控制器)之间有相应的中断请求线,而且在设备控制器的控制状态寄存器的相应的中断允许位。
1.数据输入操作步骤:
l进程需要数据时,通过CPU发出“start”指令启动外围设备准备数据
l在进程发出指令启动设备后,该进程放弃处理机,等待输入完成。
l当输入完成时,I/O控制器通过中断请求线向CPU发出中断请求。
l在以后的某个时刻,进程调度程序选中提出请求并得到数据的进程,该进程从约定的内存特定单元中取出数据继续工作。
2.中断方式的缺点:
1)由于在一次数据传送过程中,发生中断次数较多。这将耗去大量CPU处理时间。
2)当设备把数据放入数据缓冲寄存器并发出中断信号之后,CPU有足够的时间在下一个(组)数据进入数据缓冲寄存器之前取走数据。如果外设的速度也非常快,则有可能造成数据缓冲寄存器的数据丢失。
DMA技术
DMA是Direct Memory Access的缩写,其意思是“存储器直接访问”。它是指一种高速的数据传输操作,允许在外部设备和存储器之间直接读写数据,即不通过CPU,也不需要 CPU干预。整个数据传输操作在一个称为“DMA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的。CPU除了在数据传输开始和结束时作一点处理外,在传输过程中CPU可以进行其 它的工作。这样,在大部分时间里,CPU和输入输出都处在并行操作。因此,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大大提高。
缓冲技术
缓冲指用来暂存数据的缓冲存储器。
缓冲技术是二种不同速度的设备之间传输信息时平滑传输过程的一种常用手段。它可提高外设利用率,尽可能使外设处于忙状态。引入缓冲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改善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 可以减少对 CPU的中断频率,放宽对中断响应时间的限制
3. 提高 CPU和 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根据I/O控制方式,缓冲的实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专用硬件缓冲器;另一种是在内存划出一个具有n个单元的专用缓冲区,以便存放输入/输出的数据。内存缓冲区又称软件缓冲。
根据系统设置的缓冲器的个数,可把缓冲技术分为:单缓冲、双缓冲、多缓冲和缓冲池
假脱机技术(SPOOLing
SPOOLing,即外围设备联机并行操作,它是一种速度匹配技术、也是一种虚拟设备技术(用一种物理设备模拟另一类物理设备,使各作业在执行 期间只使用虚拟的设备而不直接使用物理的独占设备。这种技术可使独占的设备变成可共享的设备,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和系统效率都能得到提高)。
1.SPOOL系统的组成
SPOOLing系统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输入井和输出井
它们是在磁盘上开辟的两个大缓冲区。输入井是模拟脱机输入时的磁盘,用于收容I/O设备输入的数据;输出井是模拟脱机输出时的磁盘,用于收容用户程序的输出数据。
(2)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在内存中要开辟两个缓冲区,其中输入缓冲区用于暂存由输入设备送来的数据,以后再传送到输入井;输出缓冲区用于暂存从输出井送来的数据,以后再传送给输出设备。
(3)输入进程SPi和输出进程Spo
进程Spi模拟脱机输入时的外围控制机,将用户要求的数据从输入机通过输入缓冲区再送到输入井。当CPU需要输入数据时,直接从输入井读入内 存。Spo进程模拟脱机输出时的外围控制机,把用户要求输出的数据先从内存送到输出井,待输出设备空闲时,再将输出井中的数据经过输出缓冲区送到输出设备 上。
2、实现虚拟设备的条件
硬件条件:大容量磁盘;中断装置和通道;中央处理器与通道并行工作的能力。
软件条件:要求操作系统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3、虚拟设备的实现原理
对于多道程序,输入时将一批作业的信息通过输入设备预先传送到磁盘上。输出时将作业产生的结果也全部暂时存在磁盘上而不直接输出,直到一个作业得到全部结果而执行结束时再行输出。(就是用磁盘来模拟输入机和打印机的工作,把它们的工作内容先保存起来,然后一并执行)
磁盘调度
对磁盘进行驱动调度的目的:尽可能的降低多个访问者执行输入输出操作的总时间,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输入输出操作次数,有利于系统效率的提高。
磁盘的驱动调度:在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同时有多个访问者请求磁盘操作,此时系统采用一定的调度策略来决定各等待访问者的执行次序,所以系统决定等待磁盘访问者的执行次序的工作就是磁盘的“驱动调度”。
磁盘调度分为移臂调度和旋转调度。
根据访问者指定的柱面位置来决定执行次序的调度称“移臂调度”;
当移动臂定位后,如有多个访问者等待访问该柱面时,根据延迟时间来决定执行次序的调度称为“旋转调度”。
移臂调度算法包括以下四种:
1)先来先服务算法(FCFS);
2)最短寻找时间优先调度算法(SSTF);
3)电梯调度算法(SCAN);
4)单向扫描调度算法(CSCAN)。

电脑专家——操作系统知识详解(三)存储管理

存储管理使用的基本概念

存储器结构:大部分的计算机都有一个存储器层次结构,它由少量的非常快速、昂贵、易变的高速缓存(cache),若干兆字节的中等速度、中等价格、易变的主存储器(RAM),和数百兆或数千兆字节的低速、廉价、不易变的磁盘组成。操作系统的工作就是协调这些存储器的使用。
逻辑地址:用户程序经编译后,每个目标模块以0为基地址进行的顺序编址。逻辑地址又称相对(程序、虚拟)地址,相对基地址而言,。
物理地址:内存中各物理存储单元的地址从统一的基地址进行的顺序编址。物理地址又称绝对地址,它是数据在内存中的实际存储地址。
地址空间:由逻辑地址组成的空间称为逻辑空间,由绝对地址组成的空间称为绝对空间。
重定位: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的物理地址的过程。根据重定位时机的不同,又分为静态重定位(装入内存时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程序执行时重定位)。
1)静态重定位:是在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由装入程序对目标程序中的指令和数据的地址进行修改,即把程序的逻辑地址都改成实际的内存地址。对每个程序而言,这种地址变换是在装入时一次完成,在程序运行期间不再进行重定位。
2)动态重定位:是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访问内存之前进行重定位。这种变换主要是靠硬件地址变换机构实现的。
存储管理的目的及功能:
目的是方便用户,提高内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内存共享。
功能主要有内存的分配和管理、内存的扩充技术、内存保护技术
分区分配存储管理

最简单的存储分配方法是单一连续分区,即整个主存区域的用户空间均归一个用户作业使用。

由于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产生,几个作业得以共享主存储区,因此可以采取分区法分配内存。分区法通常有:

1)固定分区:是一种静态分区方式,在系统生成时已将主存划分为若干区,每个分区大小可不等但已确定。这种分区方式易产生内碎片。

2)可变分区:是一种动态分区方式,主存划分在作业装入时进行,分区个数可变,大小等于作业大小。可变分区需二种管理表格:已分配表和未分配表。请求和分区主要有4种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可变分区会产生碎片。

3)可重定位分区:在装入作业时,根据需要及时地将空闲存储区拼接在一起,消除碎片,使之成为连续区域,满足作业对存储空间的要求;

解决碎片的方法是移动所有的占有 区域,以使所有的空闲区域连成一片,这个过程称作紧凑。紧凑的开销很大,因为它不仅要修改被移动进程的地址信息,而且要复制进程空间,所以如不必要,尽量 不做紧凑;通常仅在系统接收到进程所发出的申请命令,且每个空闲区域单独均不能满足,但所有空闲区域的和能够满足时才进行一次紧凑。

4)内存保护技术:保护系统工作区和用户作业区,特别是如何防止系统区被破坏。方法有界限寄存器。

分页存储管理

1.纯分页存储管理(静态页面管理)
分页管理的重点在于页划分之后的地址变换以及页面的调入调出技术。
1)分页管理原理
(1) 逻辑空间分页:将一个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部分,每一部分称做页面或页,页面的大小通常在1KB~4KB范围内;但是,页的大小总是2的幂。每页都有一个编号,叫做页号。
(2)内存空间分块:把内存也划分成与页面相同大小的若干个存储块,称做内存块或页框。
(3)内存分配原则:进程的若干页分别装入物理上不相邻的内存块中。
2)地址变换
(1)逻辑地址表示形式是:页号+页内地址(p,d)。如图2-2所示。
31
12
11
0
页号(p):1M个页面
页内地址(d):4KB地址
图2-2 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的页号p和页内地址d的计算公式为:
页号p=INT[A/L]
页内地址d=[A] MOD L
其中:A为逻辑地址,L为页面大小。
例:已知:A=3456 L=1KB 求页号p、页内地址d的解答如下:
逻辑地址A
0
1024
2048
3072
3456
页号p
 
p=1
p=2
P=3
页内地址d=384
(2)页表:用一个表结构将逻辑地址的页号与物理块号相映射。系统为每一个进程建立一个页表。一个页号对应一个块号。如下图所示。
    
(3) 分页系统中的地址映射
当进程要访问某个数据时,分页地址系统(MMU)硬件自动按页面大小将CPU得到的逻辑地址分成两部分(p,d),以页号p去页表查得块号f,再将块号与位移d拼成物理地址,从而完成地址的转换。
2.快表
目的是加速地址转换。
若页表是存放在内存中,则每次访问内存时,都要先访问一次内存中的页表,然后根据所形成的物理地址再次访问内存。这使访问内存的次数增加了近一倍,从而使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也降低了近一倍,以这样的代价来换取存储器的利用率的提高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为了提高地址变换的速度,可在地址变换机构中增设一组数量不多的寄存器,把它作为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即通过硬件技术),又称为“联 想存储器”或“快表”,用于存放当前访问的那些页表项,此时的地址变换过程为:在CPU给出了有效地址后,地址变换机构自动地将页号P送入高速缓存,再确 定所需的页是否在快表中。若在,则直接读出该页所对应的物理块号,并送物理地址寄存器;若在快表中未找到对应的页表项,需再访问内存中的页表,找到后,把 从页表中读出的页表项存入快表中的一个寄存器单元中,以取代一个老的、已被认为不再需要的页表项。
分段式存储管理
1· 分段
段的定义:一组逻辑信息的集合。
将一个作业按照其不同的功能,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段。为每个段命名,并编号(段号)。每个段由0地址开始,采用连续编号;段的长度为段的空间。
 
        
2· 程序的地址结构:
段中的指令由两个部分组成:段号s和段内地址d。
    
3· 内存分配:
以段为单位进行分配,每个段单独占用一块或连续的几个内存块,各分块大小由段的大小决定。
4· 段表和段表地址寄存器:
系统为每个进程建立一个段映射表-称段表。作业进入内存时建立段表,撤消时清除段表。
段表存放于内存中,系统为其建立一个寄存器:指出段表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段表的长度。
5· 分页与分段的区别:
1)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
2)页的大小是由系统固定的,段的长度由程序内容确定(可变的);
3)分页的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分段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
6· 段页式存储管理:
还可将页式存储管理和段式存储管理结合形成段页式存储管理。其特点:
1)每一段分若干页,再按页式管理,页间不要求连续;
2)用分段方法分配管理作业,用分页方法分配管理内存;
3)兼有段式和页式管理的优点,系统复杂和开销增大,一般在大型机器上才使用。
虚拟存储管理
1)局部性原理
程序的局部性是指在一较短时间内,程序的执行仅限于某个部分;相应地,它所访问的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表现为:
(1)时间局部性。如果程序中的某条指令一旦执行,则不久后该指令可能再次执行,如果某个数据结构被访问,则不久以后该数据结构可能再次被访问。产生时间局限性的典型原因是在程序中存在着大量的循环操作。
(2)空间局部性。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在不久之后,其附近的存储单元也被访问。即程序在一段时间内所访问的地址,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典型情况便是程序顺序执行。
2)虚拟存储器的定义和特点
虚拟存储器(Virtual Memory)是一种存储管理技术,用以完成用小的内存实现在大的虚空间中程序的运行工作。简单地说,虚拟存储器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假想的特大存储 器。(虚存是由操作系统调度,采用内外存的交换技术,各道程序在必需使用时调入内存,不用的调出内存,这样好象内存容量不受限制。)
虚存有如下特点:
(1)虚拟扩充:不是物理上、而是逻辑上扩充了内存容量;
(2)虚存容量不是无限的,极端情况受内存和外存可利用的总容量限制;虚存容量还受计算机总线地址结构限制;
(3)部分装入,多次对换:每个作业不是全部一次性地装入内存,而是只装入一部分;所需的全部程序和数据要分成多次调入内存。
(4)速度和容量的“时空”矛盾,虛存量的“扩大”是以牺牲CPU工作时间以及内外存交换时间为代价的。
(5)离散分配:不必占用连续的内存空间,而是"见缝插针";
3)虚拟存储器的实现
虚拟存储器根据地址空间的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分页的虚拟存储器和分段的虚拟存储器,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构成段页式的虚拟存储器。
(1)请求分页系统
它是在分页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请求调页功能、页面置换功能所形成的页式虚拟存储系统。它允许只装入若干页(而非全部程序)的用户程序和数据, 便可启动运行。以后,再通过调页功能及页面置换功能,陆续地把即将要运行的页面调入内存,同时把暂不运行的页面换出到外存上,置换时以页面为单位。
(2)请求分段系统
这是在分段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请求调段及分段置换功能后,所形成的段式虚拟存储系统。它允许只装入若干段(而非所有的段)的用户程序和数据,即可启动运行。以后再通过调段功能和段的置换功能,将暂不运行的段调出,同时调入即将运行的段,置换是以段为单位的。
(3)请求段页式系统
它是在段页式系统的基础上,添加了请求调页和页面置换功能所形成的短页式虚拟存储系统。
4)页面淘汰算法
(1)最佳置换法(OPT):其实质是:当调入新的一页面必须预先淘汰某个老页时,所选择的老页应在将来不再被使用,或者是在最远的将来才被访问。
(2)先进先出法(FIFO): 其实质,总是选择主存停留时间最长(即最老)的一页淘汰,即先进入内存的页先被换出内存。它有贝莱迪(BELADY)异常现象:物理块增加,缺页次数反而增加。
(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法(LRU):其实质是:当需要置换一页时,选择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最久没有使用过的页面予以淘汰。
(4)最近未使用置换法(NUR):最近未使用算法是LRU算法的近似方法,它比较易于实现,开销也比较少
5)请求分页系统中的硬件支持
实现请求分页,必须提供一套硬件的支持:一定容量的内存和外存,以支持分页机制;具备页表机制、缺页中断机构和地址转换机构。
(1)页表机制:
在请求分页系统中,页表不仅要包含该页在内存的基址,还含有以下内容:
  
在换进、换出时参考。
(2)缺页中断机构:
CPU一旦发现要访问的页不在内存,中断机构就要立即产生中断信号。
缺页中断由硬件和软件共同处理实现。
(3)地址变换机构:
在分页系统的地址变换机构的基础上增加某些功能而形成。如产生和处理缺页中断、换页等

电脑专家——操作系统知识详解(二)处理机管理



进程的引入和基本概念
1.程序的顺序执行
1)程序:是完成某个特定功能的指令的有序序列,是一个在时间上按严格次序前后相继的操作序列。
2)程序的顺序执行: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独占CPU直到最终结果的过程。特点是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1)顺序性:当程序在处理机上执行时,处理机的操作严格按照程序所规定的顺序执行。
(2)封闭性:所谓封闭性是指程序一旦开始执行,其执行过程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
(3)可再现性:指程序对一组数据的重复执行必得到相同的结果。
(4)确定性:其程序执行结果与执行速度、时间的无关性。
2.程序的并行执行
程序的并发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程序在计算机系统中同处于己开始执行且尚未结束的状态。
并发程序:能够参与并发执行的程序称为并发程序。
特点:1、在执行期间并发程序相互制约;
2、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
3、并发程序的执行结果不可再现;
4、程序的并行执行与程序的并发执行;
程序顺序执行与并发执行比较
顺序执行
并发执行
程序顺序执行
间断执行,多个程序各自在“走走停停”中进行
程序具有封闭性
程序失去封闭性
独享资源
共享资源
具有可在现性
失去可再现性

有直接和简接的相互制约
3.进程的概念
1)进程的定义:“进程”是操作系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迄今为止对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描述。下面给出几种对进程的定义描述。
l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
l进程是可以并行执行的计算。
l进程是一个程序与其使用的数据在处理机上顺序执行时发生的活动。
l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2)进程的特征:
动态性:是程序的一次执行;
并发性:进程是可以并发执行;
独立性: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异步性:进程间的相互制约,使进程执行具有间隙;
结构性:进程是具有结构的。;
3)进程与程序的主要区别:
(1)程序是永存的;进程是暂时的,是程序在数据集上的一次执行,有创建有撤销,存在是暂时的;
(2)程序是静态的观念,进程是动态的观念;
(3)进程具有并发性,而程序没有;
(4)进程是竞争计算机资源的基本单位,程序不是。
(5)进程和程序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个程序可对应多个进程即多个进程可执行同一程序;
一个进程可以执行一个或几个程序。
4.进程的组成
进程由三部分组成: 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PCB,描述进程活动情况的数据结构)。
PCB是用来描述进程的基本情况和进程的运行变化过程,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是进程组成中最关键的部分。PCB应包含如下一些基本信息:
进程标识数:系统中的每个进程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数,以便区分或标识不同的进程。
进程的状态:说明进程目前所处的状态。
CPU
现场保护区:当进程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运行时,要将其CPU运行的现场信息保存起来,以便下次继续运行。(通常,CPU的现场信息包括:程序计数器(PC)、工作寄存器、程序状态字等。)
CPU
的调度信息:包括进程优先级、进程所在各种队列的指针。
位置信息:进程要执行的程序在主存和外存起始地址,及存取保护信息。
进程使用的资源信息:包括分配给进程的I/O设备、正在执行的I/O请求信息、当前进程正打开的文件等。
记帐信息:包括CPU占用量,实际所用时间量,帐号等。
5.进程之间的家族关系:在进程的树型结构系统中,进程之间存在着家族关系。创建进程的进程称为父进程,被创建进程称为子进程。因此,进程控制块中应记录本进程的父进程是谁,它的子进程又是谁。
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转换
1.进程基本状态:
1) 运行态(Running):进程正在占用CPU;
2) 就绪态(Ready):进程具备运行条件,但尚未占用CPU;
3) 阻塞态(Blocked):又称等待态,进程由于等待某一事件不能运行时处于阻塞态。处于阻塞态的进程在逻辑上是不能运行的,即使CPU空闲,它也不能占用CPU。
2.进程状态的转换
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在进程调度程序为之分配了处理机之后,便由就绪状态转变为执行状态。正在执行的进程也称为当前进程。如果因时间片已完而被 暂停执行时,该进程将由执行状态转变为就绪状态;如果因发生某事件而使进程的执行受阻(例如,进程请求访问某临界资源,而该资源正被其他进程访问),使之 无法继续执行,该进程将由执行状态转变为阻塞状态。图2-1给出了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各状态之间的转变。

进程调度
就绪
执行
阻塞
时间片用完
I/O完成或事件发生

图2-1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转换
需要说明的是,处于执行状态的进程因等待某事件而变为阻塞状态时,当等待的事件发生之后,被阻塞的进程并不恢复到执行状态,而是先转变到就绪状态,再由调度程序重新调度执行。原因很简单,当该进程被阻塞后,进程调度程序会立即把处理机分配给另一个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
进程的控制
所谓进程控制,是指系统使用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段来创建、撤消进程以及完成进程各状态间转换等一系列的有效管理。进程控制一般是由操作系统的内核来实现的。
在进行层次设计时,往往把一些与硬件紧密相关的模块或运行频率较高的模块以及为许多模块公用的一些基本操作,安排在靠近硬件的层次中,并使它们常驻内层,以提高OS的运行效率,通常将这一部分称为OS的内核。亦即OS内核是OS常驻内存的程序和数据。
内核的基本功能有:
(1)中断处理
这是操作系统中内核的最基本功能,也是整个操作系统赖以活动的基础。通常,内核只对中断进行“有限的处理”,然后便转由有关进程继续处理;
(2)进程管理
进程管理的任务有四个:进程的建立和撤消;进程状态的转换。系统应能使进程从阻塞变为就绪,把活动进程挂起或把挂起的进程激活;进程调度。进行处理机的重新分配;控制进程的并发执行。保证进程间的同步,实现相互协作进程间的通信。
(3)资源管理中的基本操作
包括对时钟、I/O设备和存储器管理的基本操作。
执行过程不允许被中断的程序段,或者说其执行过程不可分割。我们把这样的程序段叫原语。用于进程控制的原语有:创建原语、撤消原语、阻塞原语、唤醒原语、挂起原语、解挂(激活)原语、改变进程优先级
进程间的通信
1.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一般来说同步反映了进程之间的协作性质,往往指有几个进程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在时间次序上的某种限制,进程相互之间各自的存在及作用,通过交换信息完成通信。
进程互斥体现了进程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这时进程相互之间不一定清楚其它进程情况,往往指多个任务多个进程间的通讯制约。
2.临界区
系统中一些资源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这个资源称为临界资源。而在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一段程序称为临界区。
系统对临界区的管理原则:
(1)有空既进:没有进程在临界区时,允许一个进程立即进入临界区。
(2)无空则等:若有一个进程已经在临界区,其他要求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必须等待。
(3)有限等待:进程进入临界区的要求必须在有限时间里得到满足。
(4)让权等待:当进程不能进入自己的临界区时,应释放CPU资源。
3.信号量及P、V原语
1965年,荷兰学者Dijkstra提出的信号量机制是一种进程同步工具。其基本原则是在多个相互合作的进程之间使用简单的信号来协调控制。 一个进程检测到某个信号后,就被强迫停止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直到它收到一个专门的信号为止才能继续执行。这个信号就称为“信号量”。其工作方式有点类似于 十字路口的交通控制信号灯。
信号量被定义为含有整型数据项的结构变量,其整型值大于等于零代表可供并发进程使用的资源实体数,但小于零时则表示正在等待使用临界区的进程数。
对信号量的操作由两个P、V操作原语来实现。所谓原语即是执行时不可中断的过程。P操作原语和V操作原语可分别定义如下:
P(S):①将信号量S的值减1,即S=S-1;
②如果S³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该进程置为等待状态,排入等待队列。
V(S):①将信号量S的值加1,即S=S+1;
②如果S>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释放队列中第一个等待信号量的进程。
信号量的数据结构为一个值和一个指针,指针指向等待该信号量的下一个进程。信号量的值与相应资源的使用情况有关。当它的值大于0时,表示当前可用资源的数量;当它的值小于0时,其绝对值表示等待使用该资源的进程个数。注意信号量的值仅能由PV操作来改变。
一般来说,信号量S³0时,S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执行一次P操作意味着请求分配一个单位资源,因此S的值减1;当S<0时,表示已经没有可用资源,请求者必须等待别的进程释放该类资源,它才能运行下去。而执行一个v操作意味着释放一个单位资源,因此s的值加1;若s£0,表示有某些进程正在等待该资源,因此要唤醒一个等待状态的进程,使之运行下去。
4.利用信号量实现互斥
为使多个进程间能互斥地访问临界资源,只需为该资源设置一互斥信号量mutex,并设其初始值为1,然后将各进程的临界区CS置于 P(mutex)和V(mutex)之间即可。这样,每欲访问临界资源的进程,在进入临界区这前,要先对mutex执行P操作,若该资源未被访问,则本次 P操作成功,该进程便可进入自己的临界区,这时若再有其他进程欲进入自己的临界区,在对mutex执行P操作后必然会失败而阻塞,从而保证了临界资源被互 斥地访问。当访问临界资源的进程退出临界区后,应再对mutex执行V操作,释放该临界资源。
进程调度
1.进程调度的三个级别
一般来说,处理机调度可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高级调度、中级调度和低级调度。
高级调度又称作业调度,作业就是用户程序及其所需的数据和命令的集合,作业管理就是对作业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管理的程序的集合。作业调度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审查系统是否能满足用户作业的资源要求以及按照一定的算法来选取作业。
引入中级调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内存的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使得暂时不运行的进程从内存对换到外存上。
低级调度又称进程调度,其主要功能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将CPU分派给就绪队列中的一个进程。进程调度是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种调度,其调度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2.进程调度的职责
按选定的进程调度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进程,让它占用处理器。
3.选择进程调度算法的几个准则
·提高处理器利用率
·增大吞吐量
·减少等待时间
·缩短响应时间
4.进程调度的常用算法
1)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按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选择可以占用处理器的进程。
2)优先级调度算法:对每个进程确定一个优先数,该算法总是让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先使用处理器。对具有相同优先数的进程,再采用先来先服务的次序 分配处理器。系统常以任务的紧迫性和系统效率等因素确定进程的优先数。进程的优先数可以固定的,也可随进程执行过程动态变化。 一个高优先数的进程占用处理器后,系统处理该进程时有两种方法,一是"非抢占式",另一种是"可抢占式"。前者是此进程占用处理器后一直运行到结束,除非 本身主动让出处理器,后者则是严格保证任何时刻总是让优先数最高的进程在处理器上运行。
3)时间片轮转调度法:把规定进程一次使用处理器的最长时间称为"时间片"。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让就绪进程按就绪的先后次序排成队列,每次总选 择该队列中第一个进程占用处理器,但规定只能使用一个时间片,如该进程尚未完成,则排入队尾,等待下一个供它使用的时间片。各个进程就这样轮转运行。时间 片轮转算法经常用于分时操作系统中。
4)多级反馈调度:由系统设置多个就绪队列,每个就绪队列中的进程按时间片轮转法占用处理器。
5.进程的切换
进程调度将从就绪队列中另选一个进程占用处理器,使一个进程让出处理器,由另一个进程占用处理器的过程称"进程切换"。
若有一个进程从运行态变成等待态,或完成工作后就撤消,则必定会发生进程切换。若一个进程从运行态或等待态变成就绪态,则不一定发生进程切换。
死锁
(1)死锁的概念
死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中的每一个,都在等待其中另一个进程释放资源而被封锁,它们都无法向前推进,称这种现象为死锁现象。
产生死锁的原因是共享资源有限,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竞争,而且操作不当。
(2)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资源互斥使用、保持和等待、非剥夺性、循环等待。(互斥条件、不可剥夺条件、部分分配、循环等待)
(3)解决死锁的方法
一般有死锁的预防,即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系统绝不会进入死锁状态;死锁的避免,即在资源动态分配的过程中使用某种办法防止系统进人死锁状态;和允许系统产生死锁,然后使用检测算法及时地发现并解除它。
(预防、避免、检测、解除)

电脑专家——操作系统知识详解(一)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是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它们能以尽量有效、合理的方式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合理的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控制程序的执行并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使得用户能够灵活、方便、有效的使用计算机,使整个计算机系统能高效地运行。

操作系统的作用: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界面。

对计算机系统而言, 操作系统是对所有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程序的集合;对用户而言,操作系统提供了对系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简单抽象的方法。

安装了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称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是对裸机的扩展。

操作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1)并发:在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程序,宏观上:这些程序是同时在执行的,微观上:任何时刻只有一个程序在执行,即微观上这些程序在CPU上轮流执行。

2)共享:操作系统与多个用户的程序共同使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

3)虚拟性:把一台物理设备变成逻辑上的多台设备

4)随机性(不确定性):操作系统必须随时对以不可预测的次序发生的事件进行响应。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作业管理:包括任务管理、界面管理、人机交互、图形界面、语音控制和虚拟现实等;

2.文件管理:又称为信息管理;

3.存储管理:实质是对存储“空间”的管理,主要指对内存的管理;

4.设备管理:实质是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其中包括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分配、启动、完成和回收;

5.进程管理:又称处理机管理,实质上是对处理机执行“时间”的管理,即如何将CPU真正合理地分配给每个任务。

操作系统的类型

操作系统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单、多道批处理)、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

1.批处理操作系统

在计算机系统中能支持同时运行多个相互独立的用户程序的操作系统。

1)单道批处理系统

50年代产生的世界第一个操作系统,每次只允许一个作业或一个任务执行。

用户一次可以提交多个作业,但系统一次只处理一个作业,处理完一个作业后,再调入下一个作业进行处理。这些调度、切换系统自动完成。不需人工干预。

2)多道批处理系统

60年代。允许多个作业或多个任务同时装入主机存储器,使一个中央处理器轮流执行各个作业, 各个作业可以同时使用各自所需的外围设备。作业执行时用户不能直接干预作业的执行,当作业中发现出错,由操作系统通知用户重新修改后再次装入执行。

特点:多道、成批、宏观上并行。

2.分时操作系统

把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尤其是CPU时间)进行时间上的分割,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时间片,每个用户依次轮流使用时间片,实现多个用户分享同一台主机的操作系统。

分时系统的基本特征:多路性、独立性、交互性、及时性。

3.实时操作系统

能对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作出及时的响应并对其进行处理的操作系统。实时系统用于控制实时过程,它主要包括实时过程控制和实时信息处理两种系统。其特点是:对外部事件的响应十分及时、迅速;系统可靠性高。实时系统一般都是专用系统,它为专门的应用而设计。

实时操作系统又可分:实时控制系统、实时信息处理系统。

4.网络操作系统

使网络上各计算机能方便而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的软件和有关协议的集合。

功能: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及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共享

5.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处理上的分布,即功能和任务的分布。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所有系统任务可在系统中任何处理机上运行,自动实现全系统范围内的任务分配并自动调度各处理机的工作负载。

网络和分布式的区别:

(1) 分布具有各个计算机间相互通讯,无主从关系;网络有主从关系。

(2) 分布式系统资源为所有用户共享;而网络有限制地共享。

(3) 分布式系统中若干个计算机可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6.微机操作系统

配置在微机上的OS。如:DOS Windows Xp UnixLinux

7.嵌入式操作系统

在各种设备、装置或系统中,完成特定功能的软硬件系统称为嵌入式系统。在嵌入式系统中的OS,称为嵌入式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运行在嵌入式智能芯片环境中,对整个智能芯片以及它所操作、控制的各种部件装置等等资源进行统一协调、调度、指挥和控制的系统软件。

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性是完成某一项或有限项功能;它不是通用型的,在性能和实时性方面有严格的限制。嵌入式操作系统占有资源少、易于连接。

嵌入式操作系统系统功能可针对需求进行裁剪、调整和生成以便满足最终产品的设计要求。

几个与操作系统有关的概念

管道:某些操作系统中,可以将一条命令的执行结果输出给下一条命令,作为其输入并加以处理,这就是管道功能。管道功能可理解为将若干命令用输入输出管道串接在一起。如,DOS允许在命令中出现用竖线字符|分开的多个命令,将符号|之前的命令的输出,作为|之后命令的输入,竖线字符|是管道操作符。

输入重定向:通常一条命令执行时所需要的信息是由标准输入设备--键盘输入的。也可以将命令执行过程中所需输入的处理信息预先写入某个文件,使命令执行时所需要的信息不从键盘接收,而取自另一个文件,这种机制叫输入重定向。如Dos中的小于号<是输入重定向操作符,在<之后的文件名或设备名是重定向的输入源。 如果一个命令或程序运行时需要输入较多数据,使用输入重定向可以提高效率。

输出重定向:命令的执行结果不在屏幕上显示,而直接引向另一个文件,这就是系统的输出重定向机制。如Dos中的>>>

批处理:所谓的批处理,就是按规定的顺序自动执行若干个指定的命令或程序。即是把原来一个一个执行的命令汇总起来,成批的执行。一般来说,这汇总的若干个命令是放在一个文本文件中(如DosBat文件),编写这样的文件应符合作业控制语言的语法规则。

ntoskrnl.exe文件丢失

近日来,笔者连续遇到数台电脑因ntoskrnl.exe文件丢失而无法进入操作系统的故障,而且引起该故障的原因各不相同。笔者几经尝试才全部解决,现在将这个遭遇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故障表现:所有的电脑都在开机自检结束后,引导系统时出现提示:“因以下文件损坏或丢失windows无法启 动%systemroot%\system32\ntoskrnl.exe,请重新安装以上文件的拷贝。” 部分电脑完全无法进入系统,另一些电脑经过多次重启后才能进入系统。
故障排除:根据电脑故障时的提示,找不到ntoskrnl.exe文件有两种可能:一是用户误操作将该文件删除或是使其损坏了;二是该文件存在,但是由于启动记录出错导致系统引导时无法找到它。
如果是文件损坏或是被删除,我们可以尝试恢复该文件。恢复该文件有两种方法(假设Windows XP安装在“c:\windows”目录下,C分区为FAT32格式,Windows XP的安装光盘盘符为“X:”)。
1.从备份中复制。用Window 98启动光盘启动到纯DOS操作系统下,输入“copy c:\windows\driver cache\i386\ntoskrnl.exe c:\windows\system32”即可。
2.从光盘上提取。用Windows XP安装光盘启动后,选择“R”进入故障恢复控制台,输入“X:”和“cd i386”进入安装目录。然后输入“X:\i386>expand sp1.cab -F:ntoskrnl.exe c:\windows\system32”将文件从安装包中复制出来。
如果恢复ntoskrnl.exe文件后故障仍未排除,可尝试修复启动记录。同样在故障恢复控制台中进入i386安装目录,输入“copy ntldrc:”和“copy ntdetect.com c:”恢复启动文件,然后在“C:\windows”目录下输入“fixboot c:”修复启动记录,输入“fixmbr c:”修复主引导记录,最后检查“C:\boot.ini”文件的启动路径是否正确。经过上述两种方法的修复,大部分电脑的故障被排出,少量电脑故障依 旧。由于ntoskrnl.exe是系统文件,笔者怀疑剩下的故障电脑感染了w32.bolzano病毒。于是用KV2005 DOS杀毒工具杀毒,再用Ghost恢复系统,久违的Windows欢迎界面终于如期而至。
至此,大部分电脑故障已经排除,但还有两台电脑没能顺利启动。难道硬盘有问题?经检查后发现其中一台电脑的硬盘有坏道,低格修复硬盘坏道后,用Ghost 恢复系统就解决了问题。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台电脑了。笔者给这台电脑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有时无法安装成功,有时安装成功,但重启几次后又会出现同样的故障。 于是笔者用Memtest测试内存,发现内存在365MB左右的位置连续报出CRC(循环校验)错误。
这台电脑使用了128MB+256MB内存,笔者拔下那条128MB内存后故障就排除了。
排障总结:大家可以看到,虽然数台电脑均出现了ntoskrnl.exe文件丢失的提示,但是问题的根源并不只一个。在此笔者对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做一个小结,供大家参考:
1.恢复ntoskrnl.exe文件,修复启动记录。
2.查杀病毒。
3.检查硬盘是否有坏道。
4.检查内存是否接触不良、兼容性不佳或损坏。

请不要随意重装你的操作系统~!

我碰到好多朋友,或者是亲戚,网友,自己的电脑一碰到问题就随意找人借一张系统安装光盘自己重装系统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来了,下面我略举一二和安装系统的注意事项:   
1, 显卡驱动:安装好显卡驱动后没调整显示器的刷新率,使得显示器工作在默认刷新率60HZ。Long时间使用会使人头晕,眼睛酸涨,视力下降等··所以,请 在安装好显卡驱动后别忘记调整一下显示器的刷新率,一般15寸CRT调整为800X60075~85HZ,17寸CRT为1024X768,当显示器调整 到75HZ以上时,眼睛几乎察觉不到显示器在闪烁。不过请不要随意把显示器的刷新率调整到85HZ以上,如果你的显示器性能一般的话,很容易烧毁显象管。 所以,在最好再安装一下显示器驱动。如果是LCD显示器,则不要超过75HZ,因为LCD和CRT的呈像方式不同,CRT是不段刷新画面来使得显示器呈像 的,而LCD只要改变发光颗粒就能使显示器中的画面动起来,所以刷新率的高低对LCD显示器无任何影响,也不会让人 产生疲劳。  
BBS,杀毒,软件,免费,资源,分享,社区,下载,破解
   2,声卡驱动:现在很多电脑都使用AC97规范的集成声卡。但有些主板的驱动做的不够到位,需要用户自己手动安装声卡驱动。很多朋友在光盘中分不清楚自 己该安装哪个,可以··右击我的电脑—属性—硬件—设备管理器—声音,视频和游戏设备,选择更新驱动—从列表或指定范围,选择的范围是光驱:再指定光盘中 的dirver—sound文件夹就可以了,这样比自动搜索驱动安装的成功率和正确性要高。  
  3,检查电脑的硬件驱动是否全部安装,或是否正确安装,可以····右击我的电脑—属性—硬件—设备管理器,看一下电脑的各项硬件是否全部安装到位,如果设备有问题的话,那该设备前会有一个黄色的问号或惊叹号。
   4,操作系统和硬件驱动安装后请不要立即让电脑连接到网络!!,FTTB用户在重新安装系统时最好能拔掉FTTB线!因为FTTB不需要用拨号软件就能 让电脑自动连接到网络中,这样会使得刚新装好的系统再次感染到病毒!这样重装好的系统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在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后请先安装防火墙及杀毒软 件,再让电脑连接到网络中,一旦电脑连接到了网络,就立刻让防火墙及杀毒软件升级,下载最新的病毒库文件,使得你新安装的操作系统能受到保护。而 XP,2000用户请在杀毒软件没升级时,不要打开IE浏览器,这样会感染冲击波和震荡波这两种病毒,您当然不想电脑刚装好系统就出现那个令人生厌的系统 自动关闭倒记时对话框吧~呵呵~   
  5,如果系统感染病毒,最好不要只格式化C盘,因为病毒也可能存在于硬盘的其他分区中,如果是这样,你 只格式化C盘,按装操作系统,那C盘中新的系统很可能再次被硬盘其他分区中的病毒所感染,导致系统再次崩溃(这样的问题我曾经碰到过-_-#)。所以在你 没有把握自己的电脑是中何种病毒的情况下,最好能全盘格式化,保证新装系统的安全,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不到万不得以,不会这样做,因为谁的电脑里都 会有一些“重要”文件~轻易格掉了让人心疼啊:)
 本人是从事IT方面的工作,维修电脑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下面我来说一下我是如何安装时下流行的XP操作系统,提供给大家参 考一下:  
   1.电脑开机,看提示按DEL进入电脑CMOS设置,根据主板BIOS不同,一般选择进入Advanced CMOSFeatures,然后选择The First BOOT Dirver,设置为CD-ROM,然后按ESC退出,选择Save & ExitSaving来保存COMS的设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电脑由光驱来启动。如果是intel的原装主板,则应该把启动顺序设置为:CD- ROM,C,F。   
2.根据提示把XP安装到C盘
  3.安装电脑硬件的各项驱动程序,然后右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将它关闭,这个浪费硬盘空间和系统资源。如果你安装的是SP1的XP系统,如果你没把握让SP1升级为SP2的话,那最好再关闭系统自动更新,否则会有系统激活的麻烦   
   4.调整显示器的分辨率和刷新率,如果该电脑使用的是NVIDIA的显卡,则进入NVIDIA显卡驱动的显卡设置,关闭垂直同步,这样在打游戏的时候, 如果你的电脑性能够好的话,显卡驱动不会限制你的游戏侦数,还有选择超频刷新率,根据个人打游戏时的分辨率设置,选择75~85HZ的刷新率,这样你在进 入全屏游戏的时候,刷新率不会改变到60HZ。    (WNm&PP
  5.IE设置。进入internet选项,选择设置,把使用的磁盘的空间拉到1M,因为现在很电脑都使用宽带来连接到网络,每次都自动更新网页,所以不需要更多的空间来保存旧的网页。   BBS,杀毒,软件,免费,资源,分享,社区,下载,破解
  6.安装常用软件
  7.升级杀毒软件,再打开IE,试一下电 脑上网是否正常。   
u9i
  8.等全部软件安装无误后,做一个C盘的ghost文件保存于最后一个硬盘分区中,以后碰到系统崩溃,只要用ghost恢复一下C盘就 可以了。  
  如上所述,重装系统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也不是这么轻易的,希望我写的这些能对自己准备重装系统的各位朋友有所帮助,如果文中有什么错误请高手门指点一二,大家互相学习。